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八家將人物介紹



八家將的起源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乃是仿造清代衙門巡捕審堂體系神格化而來,而傳統城隍信仰中,城隍之下也如古代衙門,設置有司。一般城隍廟可見設有判官、武判官、陰陽司、監察司、長壽司、獎善司、福德司、罰惡司、增祿司與速報司等職掌,雖然各地城隍廟所奉祀者各略有出入,不過在八家將的組成中略可見其影響,如文判、武判等成員。


而在八家將起源的傳說中,主要都認為八家將原本為福州人信奉的瘟神、陰間司法神五福王爺的部屬,尤其以臺灣臺南白龍庵的八家將系統為主。今日臺灣常見的神明盛會,如王爺城隍媽祖關帝君等神祇隊伍,都常常出現此陣頭。
五福王爺,或稱五福大帝五靈官。此種信仰起源於瘟神信仰。自福建省福州地區,信奉顯靈公張元伯主春瘟,宣靈公劉元達主夏瘟,振靈公趙光明主秋瘟,應靈公鍾仕貴主冬瘟,揚靈公史文業主中瘟等五方瘟神,又稱五靈公。因清代衙門非正祀,禁絕此類信仰,又改稱為華光大帝等名,與馬天君信仰混合。臺灣日治時期,因西來庵事件臺灣總督府查禁西來庵神祇,信眾遂改稱五顯大帝等
華南沿海先民每逢瘟疫流行,便祭祀瘟神,以求驅除瘟疫。清代中葉,臺南軍營流行瘟疫,以福州人為主的官兵,便自原鄉福州白龍庵迎請五福王爺前來,設置臺南白龍庵。因白龍庵多為軍人奉祀,人潮洶湧,不利於鄉民祭拜。士紳遂迎請神位,另建臺南西來庵
白龍庵為五福王爺出巡所需,於是組織了家將團,作為主神護衛。依目前所見,如首創家將團體的台南白龍庵如意增壽堂與分衍西來庵吉聖堂都稱什家將,此一陣頭傳至嘉義地區後則多稱為八家將
一般公認八家將起源自福州地方的五福大帝信仰。事實上,福州與其近郊亦有稱作「八將爺」的遊神陣頭,極有可能是臺灣八家將的源流所在19世紀美國傳教士盧公明所著之「中國人之的社會生活」一書當中即有描述,在福州五帝信仰之遊神隊伍中,有一人挑著拷打的器具與一般公堂上展示威儀的刑具,如木枷、抽打嘴巴的皮帶等,人們認為在陰間所用的刑具與陽間的極其類似……。傳教士盧氏所述者,與臺灣八家將裡面居首的什役十分類似。福州當地的「八將爺」陣頭因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社會動亂,曾經瀕臨絕滅,但今日已逐漸復甦。仍存的團體有福州市蒼霞洲八將、寧德城隍廟,長樂市營前鎮洞頭八將等。

各地八家將與什家將組成人數不一,以十三位組成者較為完整,也是台灣廟會中較常見的類型。其成員包含:什役、文差、武差、甘爺、柳爺、范爺、謝爺、春大神、夏大神、秋大神、冬大神、武判官、文判官等。其身分與職掌分述如下:

什役與文武差

  • 什役:又有稱為刑具爺、畢中將者。肩擔刑具法器,在陣前引導前進,勘查前行路況,以迴避喪家、不淨之物或其他家將團體,引領拜廟、行禮。什役可說是家將團的場上指揮者,行進間以碰撞刑具出聲的方式,掌握陣法、腳步、動作的節奏。通常由資深成員擔任
  • 文差、武差:負責承轉主神號令者,文差負責接令、武差負責傳令亦有稱文差為陳將軍、陳大神,稱武差為劉將軍、劉大神者。文、武差通常由兒童或較年輕的青少年裝扮。但嘉義地區的家將團,由於比較重視文、武差動作,常會由主力成員扮演之。

前四班

甘爺:名為甘鵬飛,又稱甘將軍、甘大神,負責執行刑罰。或說甘鵬飛將軍為日遊神。

  • 柳爺:名為柳鈺,又稱柳將軍、柳大神,與甘爺一同負責執行刑罰。或說柳鈺將軍為夜遊神。甘、柳二將,排列在八將隊伍之首,所以別稱「班頭」、「頭排」,因負責刑罰,又稱「撐刑」。分別於日間、夜間監督人間的善惡,故常被供奉於東嶽廟、城隍廟等。或說甘柳將軍即為日夜遊神
  • 謝爺:名為謝必安,又稱為謝將軍、大爺、七爺、高爺、捉爺,負責捉拿鬼魂妖邪。
  • 范爺:名為范無救,又稱為范將軍、二爺、八爺、矮爺、拿爺,負責捉拿鬼魂妖邪。

後四季

  • 春大神:著青袍,畫龍面(蓮),負責審問被捉拿的鬼魂,職在潑醒罪犯。
  • 夏大神:著紅袍,畫龜面(梅),負責審問被捉拿的鬼魂,職在烙燒罪犯。
  • 秋大神:著白袍,畫鳥面(竹),負責審問被捉拿的鬼魂,職在敲打罪犯。
  • 冬大神:著黑袍,畫虎面(菊),負責審問被捉拿的鬼魂,職在威嚇罪犯。
春夏秋冬合稱四季神、四季帝君等。其身分或姓氏則各自傳說不同,有「洪、劉、鵬、金」將軍、「洪、曹、馮、金」將軍、「何、張、徐、曹」將軍、「方、楊、何、孫」大神、「何、楊、方、孫」大神......等多種不同稱法。

文武判官

  • 武判官:負責押解鬼魂。文、武判官為團體中位階最高者。部分八家將團體,便不設置文、武判官。

角色增減

台灣台南地區部分的八家將團體,認為范謝將軍職司捉拿陽間邪祟,是為大爺、二爺;而捉拿陰間鬼魂,則由韓盧將軍兩位家將負責,稱呼他們為「捉神」與「拿神」,或七爺、八爺。甚至也有將「前四將」擴增為「八大將」者,另增陳將軍、沈將軍、枷將軍鎖將軍。另外,同一家將團中出兩組范、謝爺,甚至是兩組文、武差者,亦不在少數。並有「前四將、後四將」的出軍方式,分別為「捉、縛、枷、鎖、甘、柳、范、謝」之組合。

八家將的裝扮特色,主要在於臉譜、刑具(法器)、衣著。出陣之時,會有專門勾勒臉譜的師傅,稱為「面師」。彩繪臉譜稱為「開臉」。家將經「開臉」、著裝完畢後,即代表所扮演的神祇,具有神格。衣著、刑具、法器則代表家將的不同職掌。臉譜各依其師法傳承,會有所不同,差異甚大,且常有角色臉譜對調的情形。但臉譜大致上有一定模式。略述如下:

什役

多數不勾臉譜,亦有開臉者(如北港如性振玄堂)。身著簡單衣著甚至是便服,亦有上半身打赤膊或穿紅肚兜者,下半身傳統上著紅褲,頭戴斗笠。什役的特色,是肩挑各種刑具。隨各家團體的編制多寡,所挑刑具可多至三十六項,最簡單者為魚枷,又可包括手銬、魚枷、藤條、板杯、繩索、鐵鍊、腳鐐虎枷立籠堡籠拶指挾腳釘棍棕鬚捲皮鞋背皮鞭棍批角棍釘椅釘床手釘腳釘竹掃捲鐵鎚鐵鏟、鐵條、斬馬刀蓋頭印蓋目印鐵砧炮烙等什役所肩擔之刑具並非實物,多半代以木製模型。但亦有以白鐵製造者,往往一副刑具擔可達二、三十斤。                  

文差、武差

文、武差的臉譜,不同家將團之間差距甚大,但多半不脫「粉面」、「小蝙蝠面」或「壽字面」三種形式。而文、武差的服裝與法器,則大多數的家將團皆為一致。
  • 文差:開「小蝙蝠面」者居多,或有開粉面(類似歌仔戲之生角)者。小蝙蝠面之形式非常類似謝爺,唯額頭上用紅筆勾勒的是火焰形狀,而非一個「中」字。大多數的家將團,其文差身著白色長袖上衣,外加虎紋背心。外手(左手)執羽扇,內手(右手)執令牌
  • 武差:一般開「小蝙蝠面」。有的家將團則開類似甘爺但顏色左右對稱的「壽字面」(如嘉義振字派家將館)。武差穿著與文差相同。外手亦執羽扇,內手則執附有三叉戟令旗

甘爺、柳爺

大多數的家將團在甘、柳爺的臉譜、服裝與法器上都一致。
  • 甘爺:開「紅黑陰陽面」,即形狀對稱,但紅、黑兩色左右相對互補的臉譜。眼睛勾勒為眼尾上翹的蛾目。也因此甘爺常被俗稱為「陰陽仔」。甘爺身著黑色上衣(嘉義的家將團則多著藍色上衣),露出右肩(內手),外罩紅肚兜。外手執羽扇,內手則執戒棍閩南語稱為「板批」,為竹節從中剖開所製成。
  • 柳爺:開「章魚足形面」,顧名思議,是在嘴角兩側法令紋處用黑筆勾勒出倒勾章魚腳形狀的曲線。另外,由於傳說中柳爺是「嘴歪眼斜」,是以臉譜表現上,會在眼睛處用黑筆繪出一不對稱的三角形,並用紅筆勾勒出扭曲的嘴唇。也因此柳爺又俗稱為「三角仔」。柳爺的服裝與甘爺一致,露出左肩(內手),外罩紅肚兜。外手執羽扇,內手執戒棍

謝爺、范爺

大多數的家將團在謝、范爺的臉譜、服裝與法器上都一致。
  • 謝爺:臉譜為「白底蝙蝠面」,即打白底,用黑筆在兩眼勾勒出大塊蝙蝠形狀,額頭中間有一紅色「中」字,或類似三叉戟的圖形,以示謝爺乃「陣中大將」之意。身穿白衣頭戴白高帽,高帽上繡「一見大吉」字樣,或家將館之堂號。外手(左手)執羽扇,內手(右手)執魚枷(嘉義派多屬此類)或火籤(台南白龍庵派別多屬此類)。
  • 范爺:臉譜為「黑底潑猴面」,即打黑底,以潑猴為意象之臉譜,尤其兩頰處通常會飾以紅色圓圈或火焰;這是因為傳說中范爺為黑猴轉世的緣故。身穿黑衣頭戴黑方帽。外手(右手)執羽扇,內手(左手)執方牌加鎖鏈,方牌上通常繪有虎頭,並書寫「善惡分明」四字。
嘉義「振」字派家將,謝、范兩爺之刑具則拿反手。亦即謝爺外手(右手)執魚枷、內手(左手)執羽扇;范爺外手(右手)執方牌、內手(左手)執羽扇)。    

四季

一般臉譜是「蓮花面」、「葫蘆面」、「虎面」(或龜面)、「鳥面」四種為一組。法器為「花籃」、「火盆」、「金瓜鎚」、「蛇杖」為一組。但不同的家將團在四季神方面差異很大,角色、臉譜、服裝與法器的組合隨衍派差別,不一而足。以下僅列出較常見的一種組合:                                                                   早期家將團中,冬大神甚至有手執真正毒蛇者。但現在已非常罕見,一般代之以木製的蛇杖。

文武判官

  • 文判官:一般開粉面,著官服,右手拿毛筆,左手執生死簿。
  • 武判官:一般臉譜之額頭處繪有一太極形狀,著官服,手持「鐧錐」,亦即俗稱之九節(層)鞭。

  • 網誌來源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B%E5%AE%B6%E5%B0%87